中国家庭隐形精神内耗:不打不骂,谈笑间毁掉亲子关系
假如孩子发了这样一条消息给你,你会怎么回复?
孩子:妈,我学不下去了,感觉要跳楼了。
你的回复:
A、别闹了,有什么不开心的回家和妈妈说,先去上课。
B、怎么了?是遇到了什么不开心的事吗?
C、宝贝,别给自己太大压力,我们休息一下吧,妈妈这就接你回家。
D、你带手机去学校了?
肯定会有人说:最后一个选项是来搞笑的吧?哪有父母这么说话的。
巧了,还真有。
这是网上一个很火的帖子。
当孩子向妈妈倾诉内心的痛苦时,妈妈的关注点,却神奇地聚焦在了手机上。
太过离谱,却又相当真实。
不得不说,很多父母真的都有一种“把天聊死”的超能力。
“妈,我跟你说啊,今天在学校有件特好玩的事……”
“在学校不好好学习,成天想着玩。”
“孩子,今天在学校有什么好玩的事吗?”
“没有。”
孩子给妈妈分享和同学吃火锅的照片:
“妈,今天和同学出去吃火锅了,这个毛肚超好吃……”
妈妈拍下中午吃的大馒头蘸辣椒酱,回复孩子:
“花这冤枉钱,三块钱吃饱。”
自那以后,孩子显然失去了分享欲,每当妈妈问他近况,他都只回一句:
“挺好的。”
你也是这样的父母吗?
无效沟通,将孩子越推越远
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大多数的父母,都能直观地感受到,孩子和自己越来越不亲了。
曾有一项针对 20870 名中小学生的调查,结果显示:
只有26.73%的人表示有了心里话最想告诉的人是父母,并且这一比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。
为什么会这样?
最主要的原因,就是沟通不畅。
其实每个孩子对父母,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信任与依赖。
他们都曾是个小话痨,有事儿没事儿就喜欢缠着父母咿咿呀呀说个不停。
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,这一局面开始发生改变。
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,对孩子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期待。
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是自觉的、懂事的、能替父母分忧的。
所以,当我们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,往往会习惯性地表现出强烈的目的性。
学员@水流云在,就曾在正念父母的学员群里分享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。
孩子想和妈妈分享自己的快乐,但妈妈却根本不在意。
她只关心:晚上八点的英语课别忘了!
很显然,这是一次无效的沟通。
孩子没有从妈妈那里得到想要的情绪价值,而妈妈的叮嘱势必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。
如果我们和孩子的沟通,始终都是这样不纯粹的,带有强烈的目的性的,那么结果一定是将孩子越推越远。
为人父母,要纯粹一点
古怪、冲动、暴躁、易怒……这是许多家长给青春期孩子打的标签。
“这孩子,小时候可不是这样的,现在怎么变得越来越怪了。”
“小小年纪就这么冲动,对爸爸妈妈都这种态度,和别人的关系能好到哪去?”
“说你一句,你回十句,就这么没耐心吗?爸爸妈妈的话你是一句都听不进去了?”
我们似乎总有足够的理由,把亲子关系的逐渐冷淡,归咎到孩子身上;
却很少反思自己,是否依然还是合格的父母。
成长永远都是伴随着改变的。
孩子早已从那个对我们百依百顺的小孩,成长为了拥有自主意识,会独立思考的少男少女。
可我们却还在用那一套老模式和孩子相处:
我们习惯性地给孩子发出指令,再根据他的反馈做出评判——听话就是好孩子,不听话就是坏孩子。
所以,不是孩子变得越来越“坏”了,而是作为父母的我们,并没有随着孩子一同成长。
孩子渴望理解、尊重、认同,我们却只想让孩子服从、服从、服从!
基于这样的各自需求,亲子间的沟通,势必会陷入“话不投机半句多”的僵局。
解铃还须系铃人。
想要和孩子“有话可说”,我们就应该先学会“好好说话”。
就像@水流云在说得那样,和孩子聊天的时候,要纯粹,怎么说都行,就是不能带着目的。
只是参与其中,去感受孩子的喜悦,去承接孩子的情绪,用自己的真诚去和孩子打成一片。
课题分离,才能处理好关系
课题分离是阿德勒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。
阿德勒认为,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,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,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。
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,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。
举个例子。
孩子不爱学习,沉迷手机,这是让万千家长感到头痛的难题。
很多家长为此使出了各种绝招,陪读、断网、摔手机……一套组合拳下来,却收效甚微。
最后的结果大多都是:孩子痛苦,家长痛苦,亲子关系一塌糊涂。
但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课题分离,一切就会变得不一样。
首先,学习也好,玩手机也罢,这些归根结底,都是孩子的课题。
无论身为父母的我们,有多么想要帮助孩子放下手机,专注学习,但我们终究不能替代孩子。
只有他自觉地愿意放下,自觉地愿意去学,一切才能发生改变。
否则只会加剧矛盾,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。
其次,父母的课题是什么?是引导。
我们只能用科学的、有效的方式方法,去引导孩子自觉地做出改变;而不能用暴力的手段去强迫孩子。
“可以把马带到水边,但不能强迫其喝水。”这就是课题分离。
那么,该如何把马带到水边呢?
1、调节自身状态
如果你是一个焦虑的妈妈,那么当你在处理孩子的各种问题时,是一定会被自己的情绪左右的。
如果我们不能调整好自己的身心状态,我们的能量就无法给予孩子正向的引导。
2、找到问题本质
孩子的很多表现,有其背后的深层原因。比如厌学、玩手机,都不是一朝一夕间造成的。
看到问题背后的本质,找出孩子内心的恐惧,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。
3、不断学习成长
不同的场景有不同的沟通话术,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案。
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,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,只有不断进步的家长。
为了帮助每一位父母 精进自我,成就孩子 ,我们特别推出了:
《优秀父母年度养成计划 ——只为成就你的孩子》
这份「养成计划」,包含了晓敏青春说的三套父母成长核心课程:
1、《升级版“正念父母”线下体验课》
2、《解除手机依赖21天实战训练营》
3、《亲子典型场景21天沟通训练营》
《正念父母》,旨在帮助你调整自我状态,用正念的光驱散养育的迷雾;
《手机营》,带你探究问题的本质,从根源上引导孩子放下手机,提高学习动力;
《沟通营》,带你看到孩子的真实需求,帮助你成为一个会“好好说话”的父母。
双十一期间,我们特别推出了钜惠福利
3门课程,8种购买方式,任你选择
买一门课,即可享受优惠
组合购买,最多可省1098元
了解课程详情、 购买方式、 优惠力度等
请加下方小花老师二维码
拓展阅读
热门文章
- 12.6万名考生参加福建公务员省考 7月25日之后公布笔试成绩
2022-07-11 12:05 - 存在30多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政策迎来变革
2022-06-22 18:10 - 2022高考历史真题及参考答案 (浙江卷)
2022-06-14 18:06 - 连续15年护航高考 天津高考应急服务车再次集结
2022-06-07 12:07 - 一分不降!今年广东提前批22校补录105人,15日录取!投档线怕是要猛涨!
2022-07-14 12:01 - 教育部:11家违规校外培训机构被关停
2022-06-23 12:03
推荐阅读